專家揭示2009年考研政治形勢與政策命題規律
發布時間:2008-11-08 來源:百靈網 作者:互聯網 瀏覽量:1625

《全國碩士研究生 入學統一考試政治理論考試大綱》規定:“形勢與政策”部分考查的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方針政策。

(二)年度間(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

(三)上述(一)、(二)項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相關知識點的適當結合。

形勢與政策選擇題所占的分值為10分左右。

通過分析近年來的真題,我們發現,“形勢與政策”部分選擇題的命題呈以下規律:

1.國際部分主要考查年度間中國的外交主張、貢獻及與大國的關系、重大國際事件、國際組織召開的重要會議等。

(1)中國的外交主張及貢獻。如2005年第29題考查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上發揮的作用;2006年第16題考查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講話的內容;2007年第16題考查中非合作的貢獻;2008年第33題考查中國處理達爾富爾問題的四項原則。

(2)中國與大國的關系,尤其是中國與美國、歐盟及周邊一些國家的關系。如2004年第14題考查中國與印度簽署的文化,第15題考查中國與歐盟關系取得進展有表現;2007年第16題考查中俄兩國互辦“國家年”活動。

(3)年度間的重大國際事件,尤其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問題。如2004年第13題考查瑞典舉行全民公決否決加入歐元區議案;2005年第15題考查以色列的單邊行動計劃;2006年第16題考查法國和荷蘭全民公決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的原因,第33題考查全球禽流感問題;2008年第16題考查在2007年1月1日歐盟第六次擴大時正式加入歐盟的國家。

(4)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等年度間召開的重要會議。如2004年第29題考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收獲;2003年第30題考查上海合作組織圣彼得堡峰會簽署的主要文件。


2.國內部分主要考查黨和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方針政策,年度間召開的重大會議、重要領導人講話內容,尤其是黨的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的重大決策。

200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六大,2003年的第14題、第15題、第26題、第27題、第28題、考查的全是十六大的內容。2004年第30題考查的是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第24題、第36題也是直接考查“十六大”報告的內容;2005年第14題考查的是“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第27題、第28題考查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內容;2006年第14題考查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內容,第15題考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的內容。2007年第14題考查十六屆六中全會的內容,第15題考查胡錦濤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內容。200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七大,2008年的第15題、第28題、第29題、第32題,考查的全是十七大的內容。

3.注重考查考生對重大國內外事件的理解,不再單純考查對事件本身的記憶。

如2004年第28題考查考生對“中東和平路線圖”實施中受挫原因的認識;2006年第33題,通過禽流感問題給世界帶來的危機,要求考生進行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分析。

4.重視與其他五門學科相關知識點的適當結合。

如2004年第36題把“十六大”有關內容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有關內容結合起來考查“三農”問題;第37題選做題I把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部分有關美國的外交政策、戰略意圖和霸權本質結合起來考查;2005年“形勢與政策”部分與其他學科結合的命題趨勢最為明顯,分值比重增加,命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從分析題延伸到了單項和不定項選擇題,如單選題第4題考查的是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部分的結合。2006年第37題選做題Ⅱ則是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人類發展所面臨的經濟增長、資源以及環境三重困境。2007年第37題選做題Ⅱ考查運用辯證法的觀點說明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2008年第37題選做題Ⅱ考查的是氣候問題。

5.國內外事件考查的分值不一定平均分配,而是依當年國內外事件的重要性而定。

就近五年的真題(選擇題)來看,國內部分分值較大。2004年國內部分占2分,國際部分7分;2005年國內部分7分,國際部分2分;2006年國內部分2分,國際部分5分;2007年,國內部分占6分,國際部分3分;2008年,國內部分占7分,國際部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