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在招一名HR主管,
作為面試官,在面試十幾個候選人后,都不達標,
感觸頗深,他們身上的一些共性讓我始料未及。
求職者中,有管理小企業的人力,也有中大型企業的HR,
有三四年工作經驗的新人,也有十多年的“職場老司機”。
讓他們做每一段工作經歷的介紹時,
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當時任職的崗位和工作內容,以及管理了哪些事情。
極少有人會主動提及公司的主營業務。
即公司是做什么的,有哪些業務種類、產品,及商業模式。
很難及時且準確地說出企業當年度的營收、利潤等財務狀況,
對公司當年度的經營目標,大多一臉未知的反應。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有一句話說,不懂業務的HR是沒有前途的。
《遇見人力資源》這本書中說過,
未來的HR拼的不是專業管理,而是財務和運營。
我們要跳出“專業深井”,深入財務和運營領域。
若HR習慣停留在做事情做單純的管理上,卻忽略了企業的運營和經營目標。
不了解公司業務是如何運營的,不清楚公司每年運營狀況,
財務指標是否健康,不要說某一天你的專業派不上用場,連飯碗也可能不保。
優秀的HR未必要成為雜家,但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差異化競爭力,
當你的管理業績能為公司經營服務,才是你的價值所在。
在面試之前,我一般會先花5-10分鐘的時間仔細看一個人的履歷。
然后對照簡歷,重點和對方溝通他的每一段工作經歷。
共性的是,人力六大模塊的工作內容描述大多比較相似,
且以事務性操作內容居多,簡歷上很少有個人“成績/成果”的展示。
當我提問“對于績效管理,您是如何看待和負責這一塊工作的?”
“我們公司的績效是通過kPI考核,每月進行考核打分,占固定工資的10%比例...”然后就講到具體操作細節了,巴拉巴拉一大堆。
在我問到“你們企業的離職管理,是如何做的?”
“試用期員工提前三天,轉正后員工提前一個月,員工離職,會做離職面談,但一般也就是走走形式...”然后又講到具體的操作細節了,巴拉巴拉一大堆。
我有點聽不下去了。
表達的信息點非常之散,沒有整體框架思維,讓聽的人不清楚他想表達的重點是什么。
若HR習慣于埋頭干活,如復一日,
每天的時間和精力被瑣碎的事務性工作所占據,
自然很難有突出的業績成果。
也容易成為典型的“一種經驗用了十年”的職場老人。
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有意識地去鍛煉自己的整體框架思維,
在事務性操作的基礎上不斷去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
同時積累自己的管理經驗。
否則,一個實習生就可以替代你目前的職位。
有一個候選人是會計專業出身,畢業后第一家公司里做了3年的會計,
第二份工作又轉型去做了人力,然后第三份工作,
因為人力和財務的工作都做過,被一家幾十人的小公司看上,
目前從事這家小公司的“管家”,即人力財務行政一起抓。
工作5年了,但可惜,沒有一樣是真正拿得出手的,也說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優勢。
作為一名HR,
從最基礎的招聘、培訓、員工關系開始,
各模塊管理都有一個共性,
就是要了解人性,要懂得選人識人和培養人。
若HR自己都不善于分析和總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就站在HR的職位上,來指導別人的人生的話,
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而出現這種狀況,大多是不了解什么是一個人的職業規劃,什么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競爭力一定是集中、專注、核心,才是競爭力。
競爭力的養成是由能力三核“知識、技能和才干”組成。
在任何職業中,都缺一不可。
知識最容易習得。
知識的差距轉向了能力的較量——
搜索能力、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
誰能在同樣的知識海洋中學得更快、更多、更精準,誰就容易獲勝。
知識的差距變成了技能的差距,這也就讓修煉轉向了第二個層面——技能。
知識與技能的最大差別是,技能是以熟練不熟練為判斷的。
而當一門技能被反復地操練,就會進一步內化,成為才干。
也就是當讓技能升級為才干,我們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項能力修煉:才干是自動、自發的能力。
即無須過腦子就能直接使用這項技能,它似乎成為你的天生屬性之一。
這就是“知識-技能-才干”的形成。
剩下的就是做如何做職業遷移,如何將你的技能和才干發揮極致。
這個時候,找到自己最有可能進入的領域,在其中積累新的能力,
在恰當的時候遷移到“更適合”的新的工作中去,
通過不斷地修煉、遷移和組合,找到你最適合的領域,
同時也就擁有了你獨特的競爭力。
而作為HR,我們不能被“事務性工作”所耽誤,
也不能陷入所謂的“管理”中自我陶醉,
而是踏實走好每一步,在適合的領域和崗位上,
積累和鍛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如喬布斯在那場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所說:
“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穿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穿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兒。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這種做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整個人生不同起來。”
其實,耽誤 HR 繼續提升的,還有第 4 點,
那就是你的視角。
這個視角不同于文中第 2 點說的看事物的“全貌”,
而是跳脫出 HR 視角看 HR 工作,
才能領先于大部分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