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不到兩分鐘,面試官出來,很不客氣地說了一句話:“這個人是來面試的嗎?”
似乎預料到了這個場面一樣,我并沒有多少的驚訝,但還是隨口問了一句:“怎么回事?”
“態度太差了,問個問題都不好好回答。就在那搖頭晃腦,翹著二郎腿,抖來抖去”。面試官補充到。
“我去聊兩句看看”。雖然我這么說著,但即便不聊,我也知道就是這么回事了。從這個人進來,到填完登記表、做完試題,等待技術面試這段期間,他的面試就已經有個結果了。
我不知道他的技術評價是什么樣的,因為技術官并沒有問多少技術問題,就已經不想面下去了。他的態度實在是太差了,絲毫沒有來面試的莊重感和基本的面試禮貌,就連面試完走出辦公室這十來米的距離,他都在吹著口哨。
隨后我跟獵頭反應了這個情況,他們給到的反饋是:面試者說他一直都是這樣面試的,并沒有惡意唱反調。不論這個反饋是否值得相信,他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公司招募一個新人,并不是能力足夠就萬事好說。能力,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你的品行、你的態度、你的價值觀念,這些都決定著一個面試的成與敗。
我們在給技術的面試程序中,必備的一個環節是筆試。筆試只有半小時,題目也并不難,但這半小時的試題時間,面試其實已經開始了。有人會認認真真的計算并作答,有人簡單看一眼題目就隨機勾選,有人直接拿著空白試卷跟我說不想做試題要直接面試。每個人都交出了一份屬于自己的答卷。我們也給出了屬于這份答卷的“筆試分數”。我們不需要天才,我們也請不起天才,但我們需要一個有著良好品行的人。這樣,我們才能正常溝通、互動、團結一致。
都說離職見人品,離職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行究竟如何。但要等到離職才能對這個人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是不是太晚了點。所以,還是在面試的時候,對候選者做一個系統的判斷吧。即便技術再好,融入不了團隊,又有何用。況且,所謂的技術好,究竟是以什么為標準的呢。
除了面試,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品行,時時刻刻都應該具備。而不是說,需要用的時候,就表現出來;私底下,卻對人惡語相向。口蜜腹劍、兩面三刀之人,刀口指向的最終之處,必是自己。
作為用人單位,也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做法,只會招來罵名。
一味的責備面試者素質如何低下,不按程序操作,卻不去檢討自身流程的問題,徒留面試者的一聲“呵呵”罷了。
離職見人品,除了見到離職者的人品,又何嘗不是用人單位“人品”體現的時候。員工按正規程序辦理離職手續,相關辦事人員態度冷漠、行事惡劣。
一天可以辦完的手續,拖拖拉拉個三五天;
社保公積金轉移接續明明只用半天功夫,卻以各種理由延期一個月辦理。
這些雕蟲小技,無不在透露著公司的小氣與低端。
就像歌詞唱到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只有求職者和公司雙方都體現出了誠意,兩者才能更好的相互接納與融合。
不然,可預見的,只是不斷的摩擦與碰壁,較高的流失率和不堪一擊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