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達到了驚人的820萬,再創歷年新高,就業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
但依然有很多HR抱怨招不到人,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01 新興產業、職業拉大人才缺口
今年,人工智能、移動終端、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專業應屆生備受企業關注,學生們都是被幾家企業同時搶著要,薪資大概在年薪30-40萬的水平。
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缺口超過500萬,“坑多蘿卜少”的現狀讓企業展開了校園人才爭奪戰。
今年,電子信息及互聯網等IT行業、機械制造業、房地產建筑業對畢業生的需求旺盛,物聯網、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畢業生的需求也呈上升趨勢。隨著國家大戰略的布局,特別是與“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港珠澳等相關的項目行業,對人才吸引力巨大。
中國的制造業正在向智能制造轉型,在一些招聘會現場,一些鋼鐵、石油等傳統行業在產品轉型、企業升級方面急需高端人才,都給出了極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
中天鋼鐵集團人力資源處處長齊興霞說: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對人才的需求很迫切,過去在吸引人才的時候可能重點是本科生,現在我們是本碩博都需要。在對博士生吸引上,比如說津貼和補貼,我們企業給一套有產權的住房,我們碩士生、本科生都給婚房。
除了新興行業、產業對人才的分流,國家的政策補貼也讓學生不再以找工作為唯一路徑。
區域人才爭奪也非常顯著。在西安交通大學雙選會上,大連、杭州、天津、沈陽等近十個二三線城市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帶隊組團參會,用住房、補貼、科研扶持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招攬人才。
各地優惠政策頻出的確吸引了不少名校優秀學生,記者發現,95后大學生從業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拘泥北上廣,不再刻意追求留守大城市,而是追求更廣闊的人生舞臺。
清華大學2018年應屆畢業生說:中國的高鐵已經把全國連上了,在哪其實都無所謂,這樣的城市(中小城市)給畢業生提供了一個很廣闊的平臺,并且它的崗位選擇是很多元化的,它會根據你所擅長專業,讓你選擇適合發展的地方,給一個發展的空間。
為鼓勵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中組部等五部門日前制定了專門的成長計劃,而針對貧困大學生就業,各地各高校也不斷出臺最新政策。
比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各地、各高校也不斷設立、補充、更新相應的資助補助政策。比如,從2018年起,福建省內高校將設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就業補助金”,按2000元/人標準一次性發放,用于公務員考試、考證、考研、面試等方面的補助。
從3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來看,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大多選擇深造。由于本科生大多選擇深造,而博士生相對數量較少,因此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實際就業的畢業生主要是碩士畢業生。
新興行業、產業與政策補貼、95后畢業生心態結合后,畢業人數雖然再創新高,但對于找工作的熱度,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在這個時期,企業熱衷于招聘什么樣的學生呢?
《北森2017-2018中國企業招聘指數(BRI)報告》基于北森2017年546家企業的校園招聘測評數據,選取了全球1703所高校、11337715條應屆畢業生測評數據作為分析對象的結果來看,企業都在競爭聰明、綜合素質高而且心理行為更安全的候選人。進一步分析,各行業看重的綜合素質會有細微差異。
從全行業來看,有 64%的客戶在校園招聘中測量候選人的崗位勝任力素質,49%的客戶測量候選人的認知能力,34%的客戶測量候選人的心理風險水平。總體來看,企業更關心候選人的潛力,包括勝任崗位的潛力和發展潛力,也有3成多的客戶關心候選人在心理行為上是否安全,以降低工作中的潛在風險。
進一步,我們發現企業關心的候選人綜合素質主要是認真負責、團隊合作、學習能力、抗壓能力、堅韌性、積極主動和適應轉變,即他們更喜愛會合作、執行力強、經得起折騰和適應性好的候選人。
那么從找工作的學生角度來看,又比較偏愛什么樣的企業呢?
從學生們的角度來看,他們對于企業的要求是什么呢?
這兩天,我們深入到北京的各大高校中,采訪了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
#什么樣的企業比較吸引你#
即將畢業的學生對于企業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不求錢多活少離家近,至少要文化、理念比較開放,企業知名度要高一些的大公司!
#什么情況下你堅決不想轉正#
薪資福利不好的、加班嚴重的、人際關系復雜的、領導不好的、沒有發展前景的……統統都要換換工作。
很多HR經常感慨,現在的學生真的很不好伺候,好不容易招來的人,試用期還沒過,就走了一半! 但是在感慨學生們玻璃心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現在年輕人的工作觀早已有了很大的轉變,而要想留住這些新鮮的血液,不僅需要提升薪酬福利、員工體驗問題,還需要從企業文化的建設,到員工發展體系的建設等考慮。
其實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從吸引階段的體驗,還是入職后的感受,都是評判企業是否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