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的格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時序型格式
時序型格式是簡歷常用的一種基本格式,因為這種格式能夠呈現出持續和向上的職業成長全過程。它是通過強調工作經歷實現這一點的。時序型格式以漸進的順序羅列你曾就職的職位,從最近的職位開始,然后往前回溯。時序型格式的特點是在羅列出的每一項職位和任職單位下,你要著重說明你相應的工作責任、該職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以及取得的最主要的突出成就。關注的焦點在于時間、工作持續期、成長與進步以及成就。
功能型格式
功能型格式一開始就強調在行業專門領域具有的專業能力、資質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支持你的求職目標,但并不把這些內容與某個特定雇主聯系在一起。職務、在職時間和工作經歷只放在次要地位,以便突出你個人的資質。這種類型的格式關注的焦點完全在于你所做的事情,而不在于這些事情是在什么時候和什么地方做的。
功能型格式的問題在于,如果你沒有以時序方式列出你的工作經歷,那么其中的原因會使招聘者對你的工作經歷產生疑問。
綜合型格式
這種格式提供了最佳選擇。首先扼要地介紹你的市場價值(功能型格式),隨即列出你的工作經歷(時序型格式)。這種強有力的表達方式首先迎合了招聘的準則和要求。推銷你的專業優勢、重要的資質,并且通過專門凸現能夠滿足潛在行業和雇主需要的工作經歷來加以支持。而隨后的工作經歷部分則提供了曾就職的每項職位的準確信息,它直接支持了功能部分的內容。
這種綜合型格式很受招聘機構的歡迎。事實上,它既強化了時序型格式的功能同時又避免了使用功能型格式而招致的懷疑。當功能部分信息充實,有閱讀者感興趣的材料而且工作經歷部分的內容又能夠強有力地作為佐證加以支持時,尤為如此。
履歷型格式
履歷型格式的使用者絕大多數是專業技術人員或者是那些應聘的職位僅僅需要羅列出能夠表現求職者價值的資信。例如醫生就是使用履歷型格式的典型職業。在履歷型格式中無需其他,只要羅列出你的資信情況,如就讀的醫學院、住院實習情況、實習期、專業組織成員資格、就職的醫院、公開演講場合以及發表的學術著作。換句話說,資信說明一切。
如何選擇恰當的格式:
通過以上介紹,您對簡歷格式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如果你有無可挑剔的工作經歷,并且你的將來求職目標與你的過去工作經歷聯系緊密,那么你可以考慮使用時序型格式。如果你在經驗、教育或成就方面有少許缺陷,那么你應該考慮使用綜合型格式。如果你屬于下列情況之一:你是在長期未工作以后再重新就業,或者你改變職業,或者你在短期內從事過很多工作,或者你有就業記錄空白,或者你有其他不宜使用時序型或綜合型格式的工作經歷,那么你應該使用功能型格式。如果你的資信完全能夠說明一切并且在面試前不需要其他信息,那么你可以嘗試用履歷型格式。
總之,要花些功夫,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設計一個能最好地實現自我推銷的簡歷。寫簡歷沒有完全一成不變的萬能規則和格式,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一種能帶給你最佳工作機會的簡歷格式類型。
簡歷寫作提示:
保持簡明
簡歷應當是一頁,如果必須要描述相關的工作經驗也可以是兩頁。
控制簡歷的字數。
你使用的語言非常重要;你需要高效快捷地向招聘者推銷你自己。
避免大的段落(超過六行或七行)。
使用動作性的動詞,諸如:“研制”,“管理”和“設計”,來強調你的成就。
不要使用宣言性的詞句,像“我開發了…”,或“我堅持在…”;要省掉“我”字。
避免使用被動結構,用主動結構會顯得更加積極有力。
充分利用你的經驗
招聘者需要的是職業經理人和企業的領導者。他們需要知道你已經取得的成就,你能對公司的項目拿出什么樣的對策。
不要抽象含糊。描述事情要能客觀具體地加以說明。告訴別人你“提高了倉庫的效率”,不如告訴別人你“減少所需成本的20%,每個財政年度為公司節約資金5萬元”。這樣的表述更為有效。招聘者如果能核實您的成績,他們更愿意招聘你。
要誠實。充分利用你的經驗與夸大或偽造你的經驗有著本質的區別。
不要忽視外觀
你的簡歷是你給招聘者的第一印象,成功的簡歷依靠的不光是你說的一切;同時也要考慮你是如何說的。
檢查你的簡歷使用的語法是否恰當,拼寫是否正確———顯示你良好的交流技能和對細節的關注。除非提交帶有錯誤(完全可以避免)的簡歷,否則沒有什么能毀滅你得到工作面試的機會。
要使你的簡歷美觀好看。使用標準的頁邊距(上下2.54cm,左右3.17cm),不要把正文頂到頁眉。在不同的部分之間(比如在工作經歷和教育經歷兩部分之間)留出足夠的空間。避免使用奇異的字形;使用具有專業面貌的簡單字體即可。
除去多余的具體細節
簡歷上沒有必要列出的具體細節會占用許多有價值的篇幅。
一般情況下,不要在簡歷上提及個人特有的信息,如年齡,身高,婚姻狀況。這些信息與申請的其他內容無關,也不會引起關注。其他如業余愛好,也不用在簡歷上提及。
制作簡歷如何避開三大誤區:
“長篇累牘”≠吸引力
“博士生一張紙,碩士生幾頁紙,本科生一疊紙,中專生一摞紙”……這是用人單位在多次招聘中總結的所謂“規律”。
的確,在各種招聘會現場你不難發現,畢業生遞上來的簡歷一個比一個厚,有的動輒就是長篇累牘的“心路歷程”,有的干脆就是一本書:前言、致辭、目錄、學校歷史、學院介紹、專業說明、能力評價、成績列表、證書證明、人生信條、整頁的聯系方式、英文簡歷……
英語專業的小張拿出的就是這種“重量級”簡歷,洋洋灑灑63頁,“我以為只有夠‘長’才能引起用人單位的注意”。小張說,抱有他這種心態的畢業生還大有人在。
據了解,如此花團錦簇但拖泥帶水的自我介紹是技術單位或部門的人事主管最不能容忍的,他們的思維方式都是很務實的,“那些又厚又長但不知所云的簡歷我們基本都不怎么看的。”
“無所不能”≠競爭力
學中文的小張今年大四,他說現在已有不少同學在忙著做簡歷,有的還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這讓他頗為反感,“簡直就是在‘吹水’嘛!”
小張所述現象在當前的求職者中還為數不少,不少畢業生為了顯示自己的“競爭力”,把自己描述成“知識無所不懂,技能無所不通”的全能人才,極盡夸飾之能事。
在某財經大學舉行校園招聘的一家投資公司人事部門工作人員就說:“讓我們眼前真正一亮的是簡歷的實際內容,而不是它的包裝、用詞。有些同學的英文簡歷做得頂呱呱,但面試時英文卻說不上幾句,這樣的畢業生我們會要嗎?”
其實,脫離自身能力的虛夸,往往適得其反,招聘者一看就留下了不誠實、不踏實的印象;尤其到了面試時,張口結舌,露出狐貍尾巴,落得個“聰明反被聰明誤”。
簡歷只是一塊敲門磚,關鍵還在于要有真才實學。用人單位也告誡求職者,在簡歷中一定要有把握的才寫,沒有把握的不要寫,要實事求是,千萬不要夸張。
“深情款款”≠親和力
“給我一個機會,我會還你一個驚喜”,“本人團結同事,能吃苦耐勞”,“讓我們風雨同舟”……
諸如此類的語句是否也出現在你的簡歷中呢?如此表白果真能讓用人單位動容?
用人單位則反映,很多求職者在表現個人能力時,總愛用一些抒情的句子,要不就是“團結同事、能給公司帶來如何如何的效益”等等的空話、虛話,甚至有的在結尾還不忘加上一句“我熱切期待著一個大展鴻圖、共創輝煌未來的良機”之類的口號。這樣的表達看起來充滿激情,實際上等于白說。
“無謂的抒情顯得多余,還是實在一點的好。”這是大部分用人單位的忠告。
一、求職信不注明應聘崗位名稱
有的個人簡歷不注明應聘崗位名稱,對于每天接收成百上千封簡歷的招聘人員,可能這樣的個人簡歷一下就被DEL了,誰讓你不明確應聘目標,與人提供方便呢。
二、簡歷與招聘崗位要求明顯不符
有的個人簡歷呈現出來的工作經驗與應聘崗位差異太大,也是瞬間被DEL的對象。如企業招聘軟件開發人員,求職簡歷里卻呈現出做銷售或客戶開發的工作經歷。我曾經收到過同時應聘三個崗位的個人簡歷,基本得出這樣的結論:什么都能干的人,可能什么都干不好。因為這樣的個人簡歷沒有突出任何方面的技能或專長,自己對自身的發展不清楚,如無頭的蒼蠅亂撞,這樣的人企業不會感興趣的。當然,對于剛畢業的學生,求職心切,需要企業幫他們來定位,希望多獲得一份機會,可以另當別論,但對于有工作經驗的人,出現這種情況是不應該的。
三、簡歷內容簡單,凸現不了招聘崗位需要的內容
有的個人簡歷只是程序化地列出接受教育、參加工作的時間段,對涉及到的實質內容則輕描淡寫,讓人無法了解其干過哪些工作,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經驗、技能,這樣的個人簡歷呈現出來的信息很有限,不會引起招聘人員的注意。除非,應聘的人員實在少,招聘人員會耐著性子,打電話具體詢問一些情況或要求其詳細填寫應聘表,但是對于急于得到工作的求職者,還是自己主動充實簡歷為好,畢竟守株待兔的好事概率太低。
四、簡歷出現錯誤或時間順序混亂情形
簡歷好比求職者的“臉面”,如果出現錯字、時間順序混亂或內容錯誤等情況,無疑會讓人覺得連自己臉面都收拾不好的人,工作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簡歷填寫完畢,作為求職者要反復查閱,核對無誤。
五、簡歷呈現出“頻繁跳槽”的經歷
用人單位普遍不喜歡“頻繁跳槽”者,往往因其頻繁更換工作,而將其拒之門外,除非你本人所擁有的技能市場替代性很小。當然,求職者如隱瞞頻繁跳槽經歷,造成簡歷不真實,則更是弄巧成拙。
六、其它不可預見的因素
有時,招聘崗位非常急缺,可能先發求職簡歷的人就先被錄用了,后面發簡歷的人既使知識、經驗、技能更高一籌,也可能失去了機會,所以,時機也很重要;有時,招聘人員看到求職者在該企業的競爭對手企業工作過,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可能優先安排面試。總之,不可預見的主觀因素有時也是影響求職成否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