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我們每天看到的都是匆匆忙忙的人,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樣拼命呢?你所付出的和你想得到的到底成不成比例?人們每天這樣拼命的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了可以快樂的工作、熱情的生活,那么你得從今天開始練習──把生命只用在重要且需要的事情上。
你要檢視自己一天的時間分配問題。
“要控制好工作時間,才能讓自己的空閑時間多起來。前提是,不影響達成目標的速度,不管是績效或進度。”如果有人這么對你說,想必你的直覺反應一定是:“這可能嗎?”
在得出“不可能”的結論前,不妨先檢視一下你一天的時間分配:就拿昨天為例好了,有多少時間是花在“非你不可”、“非做不可”的重要事務上,又有多少是經過24小時的沉淀后,如今回頭去看,你會為它貼上一個“浪費力氣”的標簽?
當然,所謂“健康”的時間管理,并不單單只是“抓漏”,在單位時間中,塞進更多的工作而已。畢竟人不是機器,長時間高密度的工作,只會讓身心都感到疲勞,降低步調甚至會發生錯誤,最后你得花更多的時間來補救,收拾善后。
只靠手腳動作快,試圖以最短時間完成最多項目,這并非脫離忙碌的最好方法。而且,若是你抱持“來者不拒”的態度,只會讓每項工作被分配到的時間不斷被壓縮,連帶地,距離你想好好表現的初衷愈來愈遠。
結合小事與目標,讓時間站在你這一邊。
把眼光放遠,要不斷的省視時間流向和終極目標的關聯性,這是時間管理真正的精髓。無獨有偶,松浦彌太郎也提出了類似的哲學。
他把時間分成“消費”、“投資”、“浪費”三種。區別的標準不在于進行的活動,而是創造的效益。比方說,睡眠只是“消費”時間嗎?不盡然,若是優質睡眠,可以恢復體力,重新振作精神,這就是“投資”。同樣地,“什么都不做的時間”,也可以非常有價值,充分刺激創意,轉化大腦思考。但若只是“無意識地度過一段空白”,那就不只是“浪費”,更是“糟蹋”時間了。松浦彌太郎認為,必須經常下工夫,有意識地覺察“現在,我為了什么目的在使用時間?”自然能讓大部份時間都變成“投資”的時間。
他以4種“時間表”來幫助自己清楚的意識時間的用途。包括當天(Today)、每周(Weekly)、每月(Monthly)、每季(Season)。他把自認該做的、想做的事全部列表寫成“待辦事項”,寫在名片大小的白紙上,作為“信息卡”。每天早上,他一定會看過當天、每周、每月、每季的信息卡。
“只要動手書寫過,就不會忘記,”他指出。一旦待辦事項出現變化就需要做出調整,他就重新改寫,同時也再度確認。這么做的好處,是“隨時知道自己現在走到哪里附近,是走在平坦的地方,還是上坡?是丘陵,還是河畔?接近山峰了嗎?還是要攀爬下一座山?”他認為:“在這樣重復的過程中,讓自己那模糊不清的生命愿景,自然會變得清晰可見,同時也能讓人感到平靜。”
為了有更多余裕享受生活、充實自己,你勢必得讓時間站在你這一邊。記得,這不是公司、主管或部屬的責任,而是你想擁有美好的人生,就得從今天開始的練習──把生命只用在需要做而且最重要的事物上。
在全球化的競爭下,沒有人不為績效與競爭感到焦慮。但若你只是看到這一“點”,只著重拼命完成更多的事,那么“做更多,做了更多再做更多”,就會成為打不破的無窮循環,隨之而來的也不是成就感,而是疲憊與挫敗。
唯有不斷從各個面向檢驗每件事的必要性,每分每秒的去處是否合理,才可能做出輕重緩急的正確取舍。正如同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工作中,你要把每件小事都和遠大的目標結合起來。”所有提升效率的技巧,歸根究底,都是為了做到這一步。
所以,身在職場的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分清輕重緩急,只有這樣你做事情的話也才能更好的找到自身價值、找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