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老的歷史傳說
關于"獵頭"的起源,最通俗的說法是:相傳在古老的原始部落時代,有一個食人部落,每當戰爭結束,他們就會把敵人的頭顱割下來,作為戰利品帶回部落,懸掛于部落內,既炫耀了自身實力,也可有效地威嚇來犯敵人,后人將這種行為稱為"獵頭"。盡管"獵頭"一詞在歷史的發展中帶有幾分原始的野蠻、神秘、恐怖氣息,但在近代社會,"獵頭"完全被賦予了嶄新的含義,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并肯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獵頭"的起源
"獵頭"用于特指人才的搜尋、網羅、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作為主要的戰勝國之一,不僅大量搜羅戰敗國的機器、武器等"硬件",更是不遺余力、不辭辛苦地搜羅戰敗國的先進技術等"軟件",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先進技術的精英人才。這樣的一個過程被稱為"Headhunting"即"獵頭"。因為頭腦是智慧、知識之所在,網羅人才就是為了獲取他們頭腦中的知識,獲取最新、最前沿的技術信息。由此看來,"獵頭"一詞用于特指網羅人才真是最貼切、最形象不過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迅速崛起,經濟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們從戰敗國獵取了大量高素質戰俘,為美國帶來了大量財富。隨著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地競爭日益激烈。于是,精明的商人們把為企業選取人才轉變為徹底的商業行為,從中獲取費用。獵頭已實實在在發展為一個行業,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獵頭的發展史
獵頭公司最早產生于二戰后的美國,據總部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獵頭咨詢公司--司凱龍獵頭顧問公司(Hunt-Scanlon)估算,全球獵頭公司的收入最近漲了兩倍,1993年僅為30億美元,2000年估計將達到83億元。如傳統行業一樣,該行業也產生了許多巨人,如科恩/費里國際有限公司(Kom/Ferry Intemational)、海德里克-司特拉各斯國際有限公司(Heidrick Struggles International)及斯賓塞亞特公司(Spencer Stuart)、光輝國際公司,等等 。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少獵頭公司與跨國公司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獵頭公司甚至跟隨跨國公司輾轉世界各地,隨時根據企業需求行動。IBM公司曾在處于低谷階段時,由于獵頭公司為其請到了郭士納先生任新總裁而使公司獲得長足發展。惠普公司的新掌門卡莉頓.菲奧里納也是由獵頭公司挖過來的。
在國外,一個高層經理的跳槽往往是獵頭出面的結果,否則企業很難相信候選人的資歷、才干。對候選人進行資信評估是獵頭公司的一項重要業務,而跳槽者也發源由獵頭出面斡旋,才可顯示他的地位和身價。
現在,獵頭是人才中介機構的主營業務。1998年,美國最大的獵頭公司之一科恩/費里在全球的年營業收入達到幾十億美元。日本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中,增長最快的行業分別通訊和人力資源,在眾多職業介紹機構中,保圣娜公司和里庫路特公司年經營額都達到幾十億美元。在香港,有注冊中介機構1200家。
經濟的日益開放使中國企業面對的競爭日益加強,尤其是隨著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加速,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國際化的競爭,由此帶來的競爭手段也越來越國際化。作為一種廣泛為國際企業挖掘人才的手段,獵頭公司也由泊來品走上了中國企業經理人的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