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爭相應聘一些“低端”工種的新聞時有耳聞,有人提出,大學生高才低就,是人才高消費,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家庭和社會花了不少精力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如果都去殺豬、搓澡,好像是很大的浪費。實際上,這種想法還是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路在作祟。同樣是擦皮鞋,有的人能擦出一個連鎖店來,如果一個大學生擦皮鞋擦出這樣的成績來,誰還敢說是浪費人才?
說大學生是高才,所謂“高”并不是說起始工作比其他人好,而是說他應該做同樣一件事情做的比別人好,或者說比他自己沒上大學之前做的好。只不過由于過去大學生總數少,畢業后都到大城市、大機關,所以在社會上形成好像大學生只能在大城市,呆在技術類崗位和智能型服務崗位上的認知。這種誤認為實際上已經成為一部分大學生就業的障礙。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大學生到基層、從低端工作做起將會越來越普遍,大學生、家長、全社會都有必要徹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回答記者關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時說:“大學生為什么就不能殺豬了?今天賣豬肉,明天一個好的食品公司就誕生了。我不是讓大學生都去當殺豬的,但是,我覺得大學生去基層創業、開拓,鍛煉成長,說不定成為各級領導人,完全可能。”
實際上,所謂基層有廣闊的天地,不是說基層面大,崗位多,而是說,基層可以開發的空間相對更大,相對而言成功的機會會更多。
有些自認為精英的大學生在就業時碰壁,結果只好呆在家里“啃老”,如果能跨越狹隘的精英觀念,務實的態度會讓更多大學生找到工作。因此,一方面,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要放下“精英”觀,要不憚于“高才”“低就”,勇于面對,腳踏實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讓自己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優勢體現出來,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得比別人好了,才能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更多的機會和更長遠的未來。同樣是擦皮鞋,如果只盯著皮鞋本身,那就是一個又臟又累的體力活,如果看到客流、成本、收益等等,那就是一個連鎖店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