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薪酬、意向 大學生就業怎邁三道"坎"
發布時間:2009-03-03 來源:百靈網 作者:互聯網 瀏覽量:1830

     高校畢業生求職年年受人關注,今年的就業之路因為金融危機影響尤顯特殊。畢業了,想找份薪水優、環境好、專業對口的工作,是人之常情;但當社會用人需求總體趨于減少,理想與現實不可避免要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調整目標、積極就業呢?教育界人士認為,大學生就業需要邁過三道“坎”。

  第一道坎:專業不對口

  最近,市教委有關人士針對就業問題,與大學生網上交流。不少學生表示苦惱:“許多同學找的工作和所學專業沒關系,難道大學四年白學了?”

  有資料表明,在歐美,40%以上的大學生畢業后第一份工作與所學專業是不對口的。市教委副主任張民選認為,專業不對口并不代表大學的知識“白學”了。比如,如今公務員考試熱門,大學里開設過公務員專業嗎?事實上并沒有這個專業。你沒有學過公務員專業,卻希望爭取到一個公務員崗位,難道那也是專業不對口、大學白學了嗎?通常,一個人接受教育越多,他的職業“遷移性”就越強,能夠通過有計劃地更換工作,不斷尋求更好的發展平臺,提升素質。實踐表明,許多畢業生在看似不直接對口的專業領域工作,能夠喜歡這份工作,并且干得很出色。

  專家建議,畢業生未必人人都能到專業緊密對口的崗位就業,但擇業方向最好與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相一致,這樣才能避免日后盲目跳槽。現在,不少高校從大一起就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老師應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能力特長,將職業生涯規劃制定得寬泛一點,設計多條途徑,就業時可以適時調整。

  據記者了解,1992年全國高校有1000個本科專業,而如今已縮減到200多個。許多高校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調整專業課的課程結構,大面積開設選修課、輔修課、第二學士學位課等方式,拓展學生的專業領域和就業適應能力。

  第二道坎:薪酬不達預期

  市有關部門每年會發布畢業生工資指導價位,一些高校和機構也會公布對上屆畢業生的薪酬情況調查,希望為應屆生提供參照坐標。但是,不少大學生有了“參照”,卻沒了方向。“我是重點大學畢業,如果薪酬還沒有指導價位高,也太沒面子了吧!”

  高校就業指導專家指出,有關部門發布的指導價位,數據來源于上一年畢業生的實際工資。對今年畢業生來說,只能參考,而不是“求職定律”。況且,今年的全球經濟形勢、就業形勢與往年相比有較大差別,如果一味盯著指導價位,或盯著學兄學姐們的起薪值,不愿調整預期目標,就不容易形成合理的就業預期。

  收入并不是工作的全部意義。專業領域有多少發展空間,崗位上可以獲得怎樣的鍛煉,自身還有多少潛力可挖,這些共同組成了一份工作對于職場人的價值。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平均薪水總體在下降。有人將板子打在企業身上,認為企業是在利用階段性供需不平衡而故意壓價。高等教育問題專家熊丙奇認為,這種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更要尊重市場規律。能力與薪資是對等的,企業是理性的經濟組織,必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求職者,也不要凡事都持“起點”決定論,起薪低并不代表一直低薪。只要個人真的有能力,又何懼起薪的高與低呢?當然,用人單位也要有長遠的攬才目光,即便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也應該將有才華和能力的大學生看成合作者,而不是隨取隨用的廉價勞動力。

  第三道坎:意向單位在外地

  留滬還是去外省市、中西部地區發展?是擺在不少畢業生面前一道艱難的選擇題。本市教育部門針對2007屆上海高校畢業生的調查顯示,14.3萬名畢業生中,流向西部12省市就業的僅1549名。上海籍學生的“戀滬情結”更重,在上海高校就讀的上海生源畢業后,99%都留在上海就業。

  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多一份闖蕩精神就多一份機會。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認為,大學生、特別是名校學生不能只看重留在上海做個白領,過安逸平穩的生活,而應該有更寬廣的胸懷和視野。如果去西部重點單位工作,十年之后,成就感也許會更大。

  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助推上海高校畢業生流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需要多方合力。作為高校,要善于引導學生打破狹隘的地域觀念,樹立志在四方的就業理念。光靠說教沒有用,一些高校的實踐表明,組織畢業生到外省市那些求賢若渴的用人單位去看一看、聽一聽,或是組織校友中的成功人士來校宣講,講述自己在外省市就業的歷程和成就,往往能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

  同時,政府部門也要給予推動。國家和上海有關部門最近出臺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明確:“對到中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縣以下農村基層就業,并履行一定服務期限的畢業生,實施相應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如何鼓勵?如何代償?相關的細則需要盡早出臺。

  還有,雖然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一些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農村地區服務,當地也確實需要這些人才,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學生感覺“使不上勁,被閑置”。教育專家認為,金融危機下,我國一些地區和行業需要危中尋“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提升工作崗位的含金量,給高素質人才施展身手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