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年前開始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早已不是新話題,而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又讓就業問題雪上加霜。為逃避就業壓力,好多剛踏入求職期的大學生扎堆考研、考公務員,這是明智之舉?企業減員,就業路在何方?畢業生屢“試”不應的原因在哪里?該如何“自救”?這些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現狀:找工作,“未來,希望在哪里?”
1月,臨近學期結束。“以往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情都會很好,假期就要到了,過年還可以和家里人團聚一下。如今,我們學院有1/3的畢業生都不打算回家了,希望可以等來一些面試的機會。我投出去了二十幾份簡歷,只有3份有回應,其它都石沉大海了。”說起就業,華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的伊凡憂心忡忡。作為2009年畢業生大軍中的一員,伊凡的QQ簽名“未來,希望在哪里?”,也隱約透露了她此刻的心情。
“就業難是個老話題了,但今年面對的情況又是全新的。金融危機導致一些企業倒閉,有的生產縮減,需要的用人數量下降明顯,總體來說,就業的剛性需求減少了。”在高校從事過多年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羅老師告訴記者。
“金融海嘯對企業的人才招聘確實有影響,但這種影響的大小還是看行業。今年我們也繼續進校園招聘,校園宣講的規模比往年還大,招聘人數卻比去年少。但今年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校園招聘大大萎縮。據我們了解,往年進行校園招聘的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企業今年有20%都不做校園招聘。”廣州越秀集團人事部的田先生說。
原因:“大學生比較看重薪酬,對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
“今年的招聘情況表明,在當前的國際宏觀環境和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下,部分企業適時地調整招聘計劃,采取了比較謹慎和保守的態度,以降低風險,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田先生說。
日前,有學生向記者反映,有的企業打著招聘人才的牌子進場,實際上沒有用人的需求,懷疑是招聘會的主辦方拿來“撐場”或“湊數”。對此,田先生認為,“大學生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條件和素質是不是就很符合企業的需要。”
怎樣的畢業生才對企業的“胃口”呢?田先生認為,“一般來說,招聘專業技術方面的人才時,會重點考察其專業方面的素質,如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專業從業經驗等。而招聘綜合管理類職位時,還會重點考察綜合素質,包括如外貌、形象、身高,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等。”
“我們公司應聘者,綜合來看,經濟管理類專業、法律人文社科等專業的畢業生相對素質較高。理工科類的專業綜合素質不如人文社科類,但理工類的專業素質較好。目前應聘大學生,總體感覺,比較看重薪酬,對職業發展沒有明確的規劃。”田先生說。
建議:避免恐慌 爭取各種機會
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很多進入求職期的大學生被一種悲觀的情緒包圍著,有許多大學生紛紛加入到考研、考公務員的大軍中。對此,羅老師認為,“考不考研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而考上公務員的幾率是很小的,況且公務員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如果單純為了逃避就業而為之是得不償失的。”
“目前的就業市場地區不平衡很明顯,而不少學生只把到中小城市就業當成是最后退路。有的學生寧愿在大城市找一份月薪800元的工作,都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做一份1500元的工作,還有個別學生動不動就開口要求月薪6、7千。”羅老師建議,畢業生要放開眼界,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得失,要積極整心態,爭取各種機會,有條件的話可以嘗試自己創業。
對于在面試時怎樣表現才能脫穎而出,音樂系的姚老師認為,“鍛煉能力與累積經歷對大學生就業是最重要的,在面試的時候要有自信和特色,讓用人單位感覺你有一定的社會經歷,可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面試時,穿著要大方得體。回答問題思維要活躍,不要太拘泥于書本知識。思路要清晰,盡量圍繞問題去展開。”越秀集團的田先生說。他認為,傲氣不謙虛、眼高手低、沒有自己想法的學生一般不受企業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