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布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公開了一項針對20余萬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越來越呈現出冷熱不均的趨勢,即不同大學、地區、行業、職業領域和專業之間天差地別。
該調查指出,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用初次就業率來衡量是不合適的。因為實際的狀況是,畢業半年后是該群體就業的另一個高峰期。比如2007年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僅有55.8%,然而半年后就業率達到了84.9%,提高了近三成。
在實現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中,1.2%的人自主創業,55.1%的人的工作與其所學專業有關,還有28.6%的人的工作和其所學專業完全無關——這意味著140多萬名大學生所學知識沒有用上,從而表明高等教育資源存在嚴重浪費現象。
另外,該年度的大學畢業生半年后的失業率為12%,其中9%的人在繼續尋找工作,不到1%的人正準備深造,2.2%的人放棄了求職和求學而成為所謂的“啃老族”。
調查報告稱,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是時下焦點,但細致分析一下,這種“難”并不是均等存在的。實際上,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不同。調查者將所有學校分為三類: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級職校與專科學校。211工程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職校和專科院校是43%。
從專業來分,畢業生所學專業的專門化程度越高,與國民經濟中增長較快的行業和職業相關性越強,就業越容易。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藝術領域,包括美術、音樂和表演專業;二是生命科學領域,包括醫學、生物和農學專業。同時,低就業率往往和低薪相連。
在不同地域上大學,就業形勢也不一樣。東部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地區,吸收了就業大學生的六成以上;而中西部地區僅能為當地畢業大學生提供一半左右的就業崗位。其中,廣東、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是大學畢業生凈流入省市,而湖南、湖北、黑龍江和吉林凈流出率較高。
調查中,另一個重要現象是,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正在成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而國有和集體企業以及政府機構則不再是吸納的主體。